庶长子_分卷阅读_110
  这位可从未在东宫待过,也从未立场鲜明地站在东宫背后,而且十几年来一直呆在平江府做知府,京城的事情少有参与。
  当今的这份看重,还真是让人出乎意料。
  哪怕是魏时,对此也是吃惊的,他想过太子登基之后会下旨起复他,但是万万没想到是用这样一个官职。
  他从正四品到正三品花了整整十二年,可是从正三品到正二品,才不过短短半年的时间。
  原本在他的规划里头,他升到正二品的时候,应该已经五十岁左右了,而不是连四十岁都未到。
  虽然还没有入阁,但是作为内阁的预备役,他应当算是大靖朝建朝以来最为年轻的那个了。
  最年轻的正二品太子少师,自然不可能在江佑府继续耽搁下去,当今刚刚登基,朝廷里边正是忙的时候,哪怕是顶着炎炎烈日,也得是要赶回京城去。
  在临走之前,魏成亲自安排人开祠堂,尔后,由魏时领头,在一年里进行第二次祭祖,头一次是魏远中状元归来,比起状元,太子少师,正二品的朝廷大员,才是更能够光宗耀祖的事情,当然得要开祠堂祭祖了。
  第143章 正文完结
  能看到后辈有如此成绩,魏成已然是没什么可遗憾的了,先后送走了夫人和弟弟,他这把老身子骨却还依旧壮硕的很。
  魏成自觉还得有不少年的活头,对于这人世间,他可是留恋的很,半分都舍不得离开,恨不得长长久久的待在这里,看着魏氏家族兴隆。
  魏氏家族也的的确确是在腾飞的过程中。
  这一年的七月,魏时回京,原本三年的守孝丁忧,不过半年就被夺情,而且还是以正二品太子少师的身份回去的。
  三十九岁的正二品太子少师,可以说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内阁人选了,今时跟往日还不同,一朝天子一朝臣,内阁中的六位旧臣,基本上全都是先帝的班子,当今上位之后,肯定要用自己更熟悉的人。
  内阁的六位大臣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官员提出致仕,或者是跟新帝政见不合,直接被从内阁里踢出去荣养,这也不是没可能。
  总之,作为新帝的心腹重臣,魏时的前途可以说已经被很多人看好,就连魏成,也觉得那个首辅的位置并不是不能想,不过是时间关系罢了。
  从正二品的太子少师,到正一品的太师,熬上个二十几年,还是很有希望的。
  事实上,这一天的到来比魏成想象的还要早。
  ——
  比起还没有回京的魏时一行,已经回到翰林院做编纂的魏远,对于父亲这一次升职带来的变化感知的要更多一些。
  即便尚在孝期,而且还在国孝之内,并不能出门玩乐,但是文人吟诗作对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玩乐,更何况这些人还是以书信作为传达的媒介,并不是举办什么文会,更没有聚到一块儿来吃吃喝喝。
  魏远一开始对此还是挺感兴趣的,读了这么多年的书,尤其是最近这几年,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科举上,可比起科举内容,他还是更喜欢这些诗词文章。
  以文会友,大概没有文人能够拒绝,前提是友人的水平不是这般的……参差不齐。
  好吧,幼年时就以诗作名扬半个大靖朝的魏远,对于大部分递交过来的书信,还是比较嫌弃的。
  这水平还不及自家未满十二周岁的小妹呢。
  不过比起诗作,小妹更擅长的还是作词,只可惜在音律上不够有天赋,也没有太多的兴趣,写了那么多首水平不错的词,可是被拿出来谱了曲儿的不过区区的三首而已,其中有两首,还是他亲自动手谱的曲儿,小妹自个动手的也不过就那一首而已。
  着实是可惜了。
  家里头不光是小妹,爹娘在音律上的天赋和兴趣那就更不必提了,还比不上小妹呢。
  早些年的时候,他还真没想过将来娶一个什么样的妻子,不过最近却是有思考这个问题,这世上哪有几个全才之人,他倒不要求未来夫人在诗词文章上有多么高的造诣,只求一点——通晓音律。
  平素里可以交流乐曲,兴致来了还可以合奏,更何况他一直都觉得,一个人倘若静不下心来,天赋再是厉害,也是学不好一门乐器的。
  他想要的是一位能够通晓音律且静得下心来的女子,岁月漫长,这一辈子都要好好过,他不喜浪费时间,也希望未来的夫人在这方面的想法跟他差不多。
  在父母身上,就能够看得出来,喜好和兴趣没必要完全相同,性情合适才是最为重要的。
  秋去春来,航海伯世子,太子少师之子,翰林院编纂魏远终于在二十三岁这年定亲了,不过这门婚事却是出乎众人的意料。
  算不上多显赫,最起码在魏时得以被新帝重用的情况下,魏家远能够结到一门比这更好的亲事。
  不过也并非是什么小家之女,准确的说,方家也是书香世家,在前朝就已经颇有名气了,论起底蕴来,绝对不俗,只不过就像白家一样,方家基本上就没有出过权臣,子弟不是在翰林院当中做官,就是在国子监里头教书,在文人当中名声不错,可在朝堂上就没有多少权势可言了。
  方家跟白家不一样的是,白家如今可是皇帝的外家,太后的娘家,又被封了承恩公,可以说两家现在已经不能够放到一块儿去做比较了。
  不过在家族日渐兴隆的情况下,魏家仍然选择了方家的姑娘,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不能理解,魏家现在最需要弥补的还是底蕴,方家最不缺的就是底蕴了,更何况魏家父子皆是状元出身,在文人当中名气一个比一个响亮,一个大三元,一个远近闻名的大诗人,魏家同方家的结合,对两家来说都各有益处。
  在这些利益之外,只有少数人才知道内情,魏远是通过自家妹妹才识得了方家嫡幼女,并不是送妹妹出去玩儿的时候,碰巧碰见了方家七姑娘一见钟情,这样的戏码,而是通过一首词一首曲子。
  方家嫡幼女是魏宁回到京城之后所结交的手帕交,两个人一块约着出去踏春,魏宁来了灵感,当场作词,方家七姑娘呢,则是为这首词谱了曲。
  无论是词,还是曲,水平之高都已经超过了她们这个年纪,可又带着少女才能有的天真灵动,真正上了年纪的词曲大家,反倒是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。
  魏远正是通过一首曲子,才开始想要了解一个人。
  始于才华,合于性情,忠于人品。
  一代大诗人魏远感情经历便是如此。
  这一对年龄上相差八年的夫妻,婚后足足六年,才生下两个人第一个孩子,而这孩子一周岁的时候,刚好就是魏时做到正一品太傅的时候。
  这一年,魏时四十八岁。
  从太傅到太师,同样都是正一品,可太师才是内阁的首辅,魏时熬了四年的时间,终于熬到……上一任太师告老还乡、荣归故里。
  第144章 番外(后续那些事儿)
  魏时四十六岁那年就已经做了外祖父,四十七岁紧跟着又做了祖父。
  要说这其中的差别还真不大,因为不管是外孙女,还是孙子,他都没时间照看,也没理由越过人家父母,把孩子接到身边来照顾。
  女儿他是不必担心的,沈家的家风他是相当信得过的,沈如风这孩子是老师嫡亲的孙子,同样也是老师正儿八经衣钵的传承人。
  比他这个学生可要‘正经’的多,他学了一通的理论知识,唯一能够拿出来实践的就是在平江府那几年,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,也都是通过书信来跟老师请教,可大的水利工程他压根就没参与过,也没有跟在老师身边去做这些事情。
  沈如风就不一样了,他是老师打小就放在身边管教的孙儿,十八岁进士及第,压根儿就没有去参加翰林院的朝考,而是直接被老师要去了工部。
  当今很是爽快的就应了,作为一代治水大家,衣钵传承还是相当重要的,哪怕是朝廷也有关注这事儿。
  不过作为沈舟的唯一弟子,已经入了内阁的从一品少傅魏时,压根儿就没时间去工部学习这些,更何况,朝廷的法纪,也没有从一品在正二品身后打杂这一项。
  沈舟大人这么多年都没能有一个真正的衣钵传承之人,究其原因,大概就是唯一的弟子……太过出色了,年纪轻轻就已经入阁了,而且身上还有自己挣下来的爵位,大靖朝建朝这么多年,能够做到这份上的,也就这么一位而已。
  沈如风是能够安心做事的人,性子特别稳,也是一位少年老成之人,跟魏宁性格恰恰相反。
  从小就没有受过太多管束的魏宁,性格还是比较跳脱的,骑马上街那是最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了,湖面上溜冰,树林子里打猎,全都是一等一的好手,在皇室的秋围当中,数度拔得头筹。
  当然了,男女是不放到一块做比较的,否则的话,魏宁再是厉害,也比不过训练多年的将军们。
  除了打猎溜冰是一把好手之外,魏宁也是出了名的才女,作得一手好词,写得一手好字。
  在闺阁之中,就已经很有名气了,至于出嫁之后,这位也半分没有收敛,甚至出任了女子书院的先生。
  说到这女子书院,就不得不提当今皇上嫡出的三公主,太子曹昐的亲妹妹了。
  这位是女子书院的院长,也是最初的筹备人之一。
  大靖朝的风气日渐开放,可还是有人‘裹着小脚走路’,女子书院的开办,哪怕院长是嫡出的三公主,先生们也都颇有名气,甚至还有着皇家的支持,照样受到了来自于一部分人的排挤。
  敢为人先的勇士,总是要受到一些考验的,好在是大家都挺住了,女子书院最初只在京城开办,而在三年后,便有了南北两处书院。
  可见其兴隆。
  随着女子书院的扩大,作为书院的首位先生,也是门面招牌之一,魏宁的名声也随之流传,甚至先其兄一步,在书肆里有了自己的词集,这还是航海伯友情赞助的,一开始是作为女子书院的内部书籍,之后在文人里头流传开来。
  作为文人,魏宁已然是相当成功的。
  而作为沈如风的夫人,魏宁可能就没那么合格了,她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,没那么多时间放在管理家务事上,心情也不够温婉,夫君体谅她,多过于她体谅夫君。
  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个人婚后生活过得美满。
  一个埋头专注于水利工程,另一个是在整个大靖朝都颇有名气的才女,上马打猎,提笔写词,而且还收了那么多的学生、弟子,或许有一日,也能够做到桃李芬芳满天下。
  总之,这一对夫妻,一个低调,一个张扬,在性格上是完全相反的,养出来的女儿则更像是两个人的结合体,性格上更像魏宁,但是兴趣上却更像沈如风,酷爱做手工,在这所有的科目里头,最喜欢的也是算学。
  跟魏家表弟恰恰相反,要知道魏远和方七两个人的小儿子最不擅长、也最不喜欢的便是算学了。
  不到五十岁,就已经做了外祖父和祖父的魏时,已经很是能够接受自己的身份,毕竟他平日里接触的全都是爷爷辈儿的人,有的甚至已经做了曾爷爷。
  年轻时所结交的友人,也都早就已经升到爷爷辈儿上去了,闲暇时私聚,这些老朋友们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谈及自己的儿女,老了的时候,却是很喜欢秀自个儿的孙子孙女,甚至还看上了航海伯府里头新奇的玩具,像是什么滑滑梯、攀爬架……图纸全被这些老朋友要去哄孙子孙女了。
  就连皇上,也是个喜欢让孙子们陪着的爷爷,皇子们在成年之后都已经出府了,皇孙却是要进宫读书,与太子的儿子是一般的待遇。
  魏远就是这些小家伙们的老师之一。
  不过这些就跟魏时没什么关系了,太师,顾名思义那是皇上的老师,而非是太子的,更不是皇孙们的。
  不过,他也不够格能够成为皇上的老师,两个人算是君臣加朋友吧,在朝堂之上是君臣,但是私底下却一直以朋友相处,魏时的很多想法在私底下都会同皇上交流。
  在皇上还是太子的时候,就曾经提出过出海的想法,尔后,这也成为现实了。
  而在皇上登基了之后,魏时也确确实实有用自己的想法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位大靖朝的君主,比如女子书院,再比如鼓励手工业的发展,再比如兵器研究学的建立……
  这一对君臣,莫说是在整个大靖朝的历史上了,就是往前翻一翻上下几千年的历史,都找不出来有同样的。
  就连退休那也是前后脚的事儿,魏时在六十五岁致仕,做了整整十三年的首辅,同样也是在这一年,已经六十五岁的庄帝退位,成为大靖朝的第一位太上皇。
  无论如何,这两位同岁的君臣,同时退休这事儿都值得在史书上记一笔,哪怕是孪生兄弟,可能都到不了这份上。
  不过退休之后,两个人的选择可就不一样了,魏时选择带着夫人云游四海,忙碌了大半辈子,好不容易才有时间歇一歇,趁着身子骨还算好,想着四处逛逛,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。
  已经退了位的太上皇,则是选择继续为大靖朝发光发热,直接跑到了出海远航的第一线。
  是的,此时距离大靖朝第一次出海已经过去四十一年了,因出海得以封爵的航海伯都已经致仕了,当年主推这个事情的太子,如今的太上皇,才终于有机会出海。
  一生活得都小心而谨慎,几乎没有出过什么差错的靖庄帝,也是在做了太上皇之后,才有了任性的权利。
  魏时则是寄情于山水,一直到六十七岁,才安稳下来,同夫人一块去给女儿帮忙了。
  江南府,自古以来,才子辈出,人杰地灵,新建在江南府的女子书院,魏宁便是院长,为了这事儿,沈如风都申请了外任,妇唱夫随来了江南府。
  魏时虽然没有流传于世的诗作,可毕竟也还是大靖朝唯一的大三元,文学功底不容置疑,名气就更不用说了,除非是生活在偏远之地的人,否则不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位整整做了十三年首辅的一品大员。
  他入女子书院教书,这个消息一传出来,不光登上了京报,各大府报都有刊载。
  刘枫同样也是做了女子书院的先生,不过教的却是箭术课,倘若再早个的十几二十几年,骑术课她照样也可以兼任。
  第145章 番外(诗人的爱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