庶长子_分卷阅读_11
自家公子今年才十二岁,比刘子成小了差不多一半,也不能算输。
魏时抿了抿唇,“去年的府试,他应该是没参加吧?”
去年的榜单上,一甲之列可没有刘子成的名字,一甲也就是前十名,能在院试拿案首的人,不可能府试连前十名都进不了。
“是,据说刘子成五年前就已经拿到了童生功名,因为守了四年的孝,所以今年才来参加院试。”
也说不清楚谁更倒霉一点,守孝四年,最起码两位亲人过世,其中的悲痛之情暂且不提,光是这四年的大好时光,就够让人痛惜的了。
自家公子也倒霉呀,若不是碰上刘子成,这次肯定又是一个案首,十二岁的小三元,放哪儿都得让人惊叹一番。
自打去年拿了府案首之后,魏时在阳州城可就不再是籍籍无名之辈,最起码在这一批考生里头,名声还是挺响亮的。
没能一鼓作气拿下院案首,固然让人觉得可惜,但是12岁的秀才,而且在榜单上还是一甲第二名,这名次若是还丧着一张脸,那可就说不过去了。
魏时也不想惹得众怒,虽心里也憋闷,面上还是欢喜的,笑盈盈的跟周围人道谢、贺喜。
不多时,便瞧见了此次的案首刘子成。
跟大多数文质彬彬,甚至称得上文弱的读书人不同,刘子成天生一副大骨架,个子高,肩宽胯也宽,人虽然不胖,可一眼瞧过去,绝对称得上是人高马大,所以在人群当中相当的显眼。
魏时的审美观跟时下百姓不太相同,比起他这个文弱的身板儿,他还是更欣赏像刘子成这样满满的男子气概,瞧着威武,看着俊朗。
他这手腕没比女子粗多少的身子骨,跟‘威武’这两个字一点都不搭边,有赞他俊美的,也有夸他俊秀的,但说他俊朗的人还真不多。
魏时从来都不觉得自己长得女气,但过于白皙的皮肤,不够粗犷的五官,着实是影响到了他男儿气概的体现。
“恭喜刘兄,取得案首。”魏时大大方方的道,输就输了,没什么输不起的,以后的路还长着呢,没必要计较一时之得失。
压着少年得意的魏时得了案首,刘子成并无骄矜之色,“侥幸而已,倒是魏弟,小小年纪就已经是秀才了,让为兄叹服。”
读书人之间,多以‘兄’相称,这也算是个敬称了,相熟之人才以年龄论兄弟,不过刘子成和魏时的情况又不一样,虽是同年的秀才,可年龄却差了足足十一岁,孰兄孰弟,一目了然,连算都不必算。
魏时自个儿知道自个儿的情况,不能以寻常人论之,比旁人多了一世的记忆,比普通的小孩要自律一些,算是占了很大的优势,如果这样仍旧泯然众人矣的话,那也太不争气了点儿。
如今这样,只能说是没对不起自个儿的优势。
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份优势也在逐渐的减弱。
两个人正聊着呢,便有好几个声音插了进来。
“恭喜刘兄,喜获小三元。”
“恭喜刘案首。”
“恭喜刘小三元。”
得,自己肖想了一整年的小三元,如今已是别人的囊中之物,偏偏这人还是绊住他拿小三元的‘罪魁祸首’。
再怎么宽慰自己,魏时心里边也忍不住有些不舒服,虽然知道刘子成没有任何的错处,他也没有理由迁怒人家,可比起刚刚,这会儿确实是瞧着刘子成不太顺眼。
唉,本以为是自己地里的小白菜,没成想居然是别人家的,还长了这么水灵,如今瞧了主人家,倒觉得人家是拱了白菜的大野猪。
啧啧啧,心里不平衡的魏时面无表情的瞧着众人来向刘子成贺喜,十句话里有九句会提到小三元。
不甘心、羞恼、难堪……百般滋味杂糅到一起,魏时心里越发的不服气,对方虽比他年长了十一岁,可自己的优势也是明显的。
如今院试败了,但两个人的差距未必就很远,两年后还有乡试,到那时,孰高孰低,还有的比呢。
只有独孤求败才会有棋逢对手的愉悦感,魏时是没有的,尤其第一次交锋,他还是败者,比起愉悦感,他内心充盈的是挫败和不甘。
仿若一团熊熊烈火,在心里燃烧,周围这些贺喜的人,有意的,无意的,都是往里添柴倒油的人。
其实还真不是魏时多心,过来跟刘子成贺喜的人,无意者少,有心者多,甚至好多跟刘子成都没什么交往,这会儿过来跟刘子成贺喜,也讨不到什么面子情。
不过是瞧见魏时在这儿,‘小三元’这三个字一出口,便可以在少年得意的魏时伤口上撒一把盐,损人也不利己,但是痛快呀。
比你优秀很多的人,如今却是跌了一个大跟头,哪怕人家跌了个跟头的成绩,自己也考不了,但是不妨碍他们觉得痛快。
少年得意者,往往最让人羡慕,因为少年得意就意味着天赋好,意味着未来有更广阔的前程,意味着自己年少时跟人家比起来是失败的。
跟大器晚成者比起来,还能自己骗自己,等到了人家的年纪,自己指不定会有更大的成就,但是跟少年得意者比起来,未来暂且不提,以前肯定是比不过人家的。
如今能有一个在伤口上撒盐的机会,还真有不少人挺积极的。
刘子成虽然长得五大三粗,可读书人到底心思细腻,很快就察觉到了这些人的不怀好意。
拿下了小三元,自己也高兴,可这还不至于在魏时面前得意,又不是殿试,日后在科举上没了较量的机会,区区一个院试,若是现在就得意忘形了,日后可怎么办。
刘子成没留下来听更多人的贺喜声,统一告别之后,直接带着书童走人了。
第19章
“公子,您这才十二岁,刘公子十二岁的时候,连童生都不是呢,要是这么算,您可比他厉害多了。”回去的路上,元宝不断宽慰道。
秀才和秀才不一样,当然是年龄越小越好,让魏时憋闷的原因是,他距离小三元就只差一个名次而已,而占了这个名次的人,恰恰就是被孝期耽误了四年的考生,阴差阳错,才让人觉得叹惋。
依着元宝的算法,自家公子,十二岁学到的东西跟刘子成二十三岁学到的东西,只差了一个名字而已,那再过两年,乡试之上,自家公子十四岁学到的东西,肯定要比刘子成二十五岁学到的东西要多。
这逻辑也不能算错,但一点儿都不科学,魏时有些哭笑不得,但不得不说,信心确实更足了些,脚下的路还长着呢,你追我赶,谁走在前面还不一定呢。
魏时不知道的是,在他离开茶楼之后,茶楼里头有关于他的讨论还不少呢。
“小小年纪就好高骛远,第二名已经够好的了,还不高兴,让那些落榜的人怎么想。”
“人家心气儿高呗,你拿两次案首,你心气儿也高。”
“这要是我拿着第二名回去,我爹娘肯定高兴到开祠堂祭祖,搁人家这儿,就成不满意了,这人跟人差的也太远了。”
“有本事考过人家,没本事就别在这说酸话。”
……
魏时的不满意,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,虽没有丧着一张脸,可在榜上有名之后,还面无表情,肯定就是不满意了。
早在放榜之前,众人对魏时的讨论就不少,有人觉得他能拿下小三元,也有人觉得魏时年纪过小,能中秀才,但小三元未必。
比起魏时,刘子成在放榜之前就没那么受众人瞩目了,因为虽然也曾经拿下两个案首,可那都已经是五年前的事情了,考生都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一批了。
如今信息流通又不怎么发达,好多考生压根就不知道有刘子成这个人。
不过在榜单发布之后,刘子成的生平事迹,就已经迅速流传开来,不管是他曾经拿下了两个案首,还是他守了四年的孝,连是否婚嫁,众人都晓得了。
刘子成考中童生的时候,已经十八岁了,孝期虽然耽误了他的考试,但是并没有耽误他的婚嫁,十八岁之前他就已经成婚,并且育有一子,也算是幸运了。
比起刘子成,其实明眼人都知道,魏时的前程更远大,毕竟年纪小,跟刘子成在学识上也没差多少,不过一个名次而已,假如换一个主考官,谁是案首,谁是第二名还说不定呢。
更何况魏家还有魏大伯这个知州在呢,别小看了这个正五品的官职,很多读书人穷极一生,都讨不到一官半职,还有的能在正八品,甚至正正九品的官位上待一辈子,不得寸进。
魏大伯如今已经是正五品知州,日后未必没有可能再进一步,调进京城,自然显贵,依旧在地方上,权力可大着呢。
也怨不得那么多人今日特意跑过来在魏时伤口上撒盐,自个得不到的东西,于旁人而言却是唾手可得,心里又怎么会平衡。
不管怎么着,魏家这边总是欢喜的,榜上有名和名落孙山差距我不是一般的大,相比之下案首、小三元,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,对下人来说,听着光荣,但实际用处并不大。
中了秀才,哪怕心里头并不怎么舒服,魏时也仍旧发了赏钱,这么多人辛辛苦苦陪他走一遭,月钱还是跟以往一样,没中秀才还好说,既然中了秀才,当然得给人家发点赏钱。
魏时这一次并没有写信,在放榜第二日,便带着人往柳州城赶,说‘赶’这个字真的一点儿都不为过。
路上除了天气不好的时候之外,其余时间,基本上一赶路就是一整天,有时候天色暗下来了,都还会再走一段路。
想想刘子成,魏时这次并没有坐在马车里背书,反而是在外头骑马,他还打算回去之后拜托大伯给他找个拳脚师傅,骨架就这么大了,个子总得往上长一长,别等到成年之后,跟刘子成站在一块儿,再比别人家矮半头。
至于读书,底子已经夯实了,乡试不同于以往的考试,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了两门。
一门是律学,考察的是本朝的律例,这一点,巡场的举人先生一定比不过自家大伯。
另一门是算学,也就是算数,这应该是魏时最有把握的一门学科了,说着金手指都不为过,别看上辈子他是文科生,但是数学基础一点都不差。
更何况跟后世的数学比起来,如今的这些算术题目,他也瞧过了,真心……不算难。
乡试的算学题目就更简单了,跟高中数学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,在往上会试可能会难一些,不过魏时也没有看过会试的题目。
但是就市面上的算学书来说,虽然读起来晦涩,但实际上的内容并不复杂,知识点都很简单。
对魏时来说,把题目理解通透,难道是比练习知识点更重要,前者他还不太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,后者完全是游刃有余了。
下一阶段的学习,背书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,不需要天天背诵,每十天背一部分就可以了,反正都是早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。
重点还是在策论、杂文、算学和律学上,尤其是律学,他之前没有接触过,也算是从零学起,在这一方面他也没什么优势。
甚至跟刘子成比起来,他是有劣势的,在家守孝这四年,刘子成不可能没有接触过律学,人家的起点可能跟他不一样。
在算学占有优势的情况下,魏时仍旧是充满了紧迫感。
柳州城知州府,谁也没有想过魏时会回来的这么快,毕竟这里放榜之日也没有过去几天。
那还是头一次,大家不是从信上,而是在当事人口中得知好消息,姑且算是个好消息吧,榜上有名,而且还是一甲第二名。
若是魏定当年拿到的是这个成绩,知州府肯定要大摆筵席庆祝一番,但魏时是拿过两个案首的人,不只是他自己想着冲击小三元,魏大伯和魏大伯母,还有魏定,都想过这事儿。
如今就差这么一小步,就差这么一丁点儿,再好的成绩,让人觉得遗憾。
又听元宝说,这次取得案首的刘子成,若不是上次被耽搁了,原本不该在这一年参加院试的,这不是阴差阳错了吗。
“已经很好了,你才十二岁,能考中秀才,大伯就已经很为你骄傲了。”
魏大伯是把大侄子当做自己儿子来带了,有这样的子侄,他真心觉得骄傲,这次院试虽有遗憾,可也算不上是什么大事儿,小三元的名头虽然好听,但也只是好听而已,重要的还是以后。
拿了小三元,最后却没有考中进士的人也有,反倒是遭人耻笑,可见这中途再是花团锦簇,也比不过目的地重要。
考中了秀才,就相当于是跨越了一个阶级,各方面的待遇都不一样了。
按照本朝律例,秀才名下可以有二十亩的田产免税,不过对魏家来说,不差这二十亩的税银。
但魏大伯还是往侄子名下放了20亩的水田,都是上好的水田,原本在他自个儿的名下放着,如今给了侄子,一来,也算是一份奖励,二来,也算是安一安侄子的心。
二弟那么个情况,对时哥儿有时候比谁都大方,有时候又抠抠搜搜的连寻常亲戚都比不得,实在是指望不上,东西自然是捏在自己手里头才最安心。
时哥儿中了秀才,也算是借着这个名头,把田产放在时哥儿的名下,东西不多,不足以发家致富,可也意味着一份安稳。
魏定这边也送了东西,上好的笔墨纸砚,还有几本关于律学和算学的书,这回算是跟自家堂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了,两年的时间,一起备考乡试。
魏大伯母送了布料和首饰,布料深色浅色都有,既有魏时能用的,也有白姨娘可以用的,首饰就全都是白姨娘用的了。
说实在的,一个姨娘,不能穿戴隆重,可也不能太过寒酸,不知道的还以为他魏家没有银钱了呢。
老太太这边出手比谁都大方,人家直接拿银锭,整整五百两,阔绰极了。
自家人就已经收了这么多礼,很是抚慰了魏时内心的郁闷,接下来还要宴请客人,不过人情往来都是知州府的,魏时实在不好意思收礼,至于嫡姐那边,拿了东西,他也怕烧手。
知州府大摆筵席的时候,燕县那边才刚刚收到信件,魏时昔日的先生和同窗,自是为这个弟子/同窗高兴,知县府却是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。
魏时抿了抿唇,“去年的府试,他应该是没参加吧?”
去年的榜单上,一甲之列可没有刘子成的名字,一甲也就是前十名,能在院试拿案首的人,不可能府试连前十名都进不了。
“是,据说刘子成五年前就已经拿到了童生功名,因为守了四年的孝,所以今年才来参加院试。”
也说不清楚谁更倒霉一点,守孝四年,最起码两位亲人过世,其中的悲痛之情暂且不提,光是这四年的大好时光,就够让人痛惜的了。
自家公子也倒霉呀,若不是碰上刘子成,这次肯定又是一个案首,十二岁的小三元,放哪儿都得让人惊叹一番。
自打去年拿了府案首之后,魏时在阳州城可就不再是籍籍无名之辈,最起码在这一批考生里头,名声还是挺响亮的。
没能一鼓作气拿下院案首,固然让人觉得可惜,但是12岁的秀才,而且在榜单上还是一甲第二名,这名次若是还丧着一张脸,那可就说不过去了。
魏时也不想惹得众怒,虽心里也憋闷,面上还是欢喜的,笑盈盈的跟周围人道谢、贺喜。
不多时,便瞧见了此次的案首刘子成。
跟大多数文质彬彬,甚至称得上文弱的读书人不同,刘子成天生一副大骨架,个子高,肩宽胯也宽,人虽然不胖,可一眼瞧过去,绝对称得上是人高马大,所以在人群当中相当的显眼。
魏时的审美观跟时下百姓不太相同,比起他这个文弱的身板儿,他还是更欣赏像刘子成这样满满的男子气概,瞧着威武,看着俊朗。
他这手腕没比女子粗多少的身子骨,跟‘威武’这两个字一点都不搭边,有赞他俊美的,也有夸他俊秀的,但说他俊朗的人还真不多。
魏时从来都不觉得自己长得女气,但过于白皙的皮肤,不够粗犷的五官,着实是影响到了他男儿气概的体现。
“恭喜刘兄,取得案首。”魏时大大方方的道,输就输了,没什么输不起的,以后的路还长着呢,没必要计较一时之得失。
压着少年得意的魏时得了案首,刘子成并无骄矜之色,“侥幸而已,倒是魏弟,小小年纪就已经是秀才了,让为兄叹服。”
读书人之间,多以‘兄’相称,这也算是个敬称了,相熟之人才以年龄论兄弟,不过刘子成和魏时的情况又不一样,虽是同年的秀才,可年龄却差了足足十一岁,孰兄孰弟,一目了然,连算都不必算。
魏时自个儿知道自个儿的情况,不能以寻常人论之,比旁人多了一世的记忆,比普通的小孩要自律一些,算是占了很大的优势,如果这样仍旧泯然众人矣的话,那也太不争气了点儿。
如今这样,只能说是没对不起自个儿的优势。
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份优势也在逐渐的减弱。
两个人正聊着呢,便有好几个声音插了进来。
“恭喜刘兄,喜获小三元。”
“恭喜刘案首。”
“恭喜刘小三元。”
得,自己肖想了一整年的小三元,如今已是别人的囊中之物,偏偏这人还是绊住他拿小三元的‘罪魁祸首’。
再怎么宽慰自己,魏时心里边也忍不住有些不舒服,虽然知道刘子成没有任何的错处,他也没有理由迁怒人家,可比起刚刚,这会儿确实是瞧着刘子成不太顺眼。
唉,本以为是自己地里的小白菜,没成想居然是别人家的,还长了这么水灵,如今瞧了主人家,倒觉得人家是拱了白菜的大野猪。
啧啧啧,心里不平衡的魏时面无表情的瞧着众人来向刘子成贺喜,十句话里有九句会提到小三元。
不甘心、羞恼、难堪……百般滋味杂糅到一起,魏时心里越发的不服气,对方虽比他年长了十一岁,可自己的优势也是明显的。
如今院试败了,但两个人的差距未必就很远,两年后还有乡试,到那时,孰高孰低,还有的比呢。
只有独孤求败才会有棋逢对手的愉悦感,魏时是没有的,尤其第一次交锋,他还是败者,比起愉悦感,他内心充盈的是挫败和不甘。
仿若一团熊熊烈火,在心里燃烧,周围这些贺喜的人,有意的,无意的,都是往里添柴倒油的人。
其实还真不是魏时多心,过来跟刘子成贺喜的人,无意者少,有心者多,甚至好多跟刘子成都没什么交往,这会儿过来跟刘子成贺喜,也讨不到什么面子情。
不过是瞧见魏时在这儿,‘小三元’这三个字一出口,便可以在少年得意的魏时伤口上撒一把盐,损人也不利己,但是痛快呀。
比你优秀很多的人,如今却是跌了一个大跟头,哪怕人家跌了个跟头的成绩,自己也考不了,但是不妨碍他们觉得痛快。
少年得意者,往往最让人羡慕,因为少年得意就意味着天赋好,意味着未来有更广阔的前程,意味着自己年少时跟人家比起来是失败的。
跟大器晚成者比起来,还能自己骗自己,等到了人家的年纪,自己指不定会有更大的成就,但是跟少年得意者比起来,未来暂且不提,以前肯定是比不过人家的。
如今能有一个在伤口上撒盐的机会,还真有不少人挺积极的。
刘子成虽然长得五大三粗,可读书人到底心思细腻,很快就察觉到了这些人的不怀好意。
拿下了小三元,自己也高兴,可这还不至于在魏时面前得意,又不是殿试,日后在科举上没了较量的机会,区区一个院试,若是现在就得意忘形了,日后可怎么办。
刘子成没留下来听更多人的贺喜声,统一告别之后,直接带着书童走人了。
第19章
“公子,您这才十二岁,刘公子十二岁的时候,连童生都不是呢,要是这么算,您可比他厉害多了。”回去的路上,元宝不断宽慰道。
秀才和秀才不一样,当然是年龄越小越好,让魏时憋闷的原因是,他距离小三元就只差一个名次而已,而占了这个名次的人,恰恰就是被孝期耽误了四年的考生,阴差阳错,才让人觉得叹惋。
依着元宝的算法,自家公子,十二岁学到的东西跟刘子成二十三岁学到的东西,只差了一个名字而已,那再过两年,乡试之上,自家公子十四岁学到的东西,肯定要比刘子成二十五岁学到的东西要多。
这逻辑也不能算错,但一点儿都不科学,魏时有些哭笑不得,但不得不说,信心确实更足了些,脚下的路还长着呢,你追我赶,谁走在前面还不一定呢。
魏时不知道的是,在他离开茶楼之后,茶楼里头有关于他的讨论还不少呢。
“小小年纪就好高骛远,第二名已经够好的了,还不高兴,让那些落榜的人怎么想。”
“人家心气儿高呗,你拿两次案首,你心气儿也高。”
“这要是我拿着第二名回去,我爹娘肯定高兴到开祠堂祭祖,搁人家这儿,就成不满意了,这人跟人差的也太远了。”
“有本事考过人家,没本事就别在这说酸话。”
……
魏时的不满意,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,虽没有丧着一张脸,可在榜上有名之后,还面无表情,肯定就是不满意了。
早在放榜之前,众人对魏时的讨论就不少,有人觉得他能拿下小三元,也有人觉得魏时年纪过小,能中秀才,但小三元未必。
比起魏时,刘子成在放榜之前就没那么受众人瞩目了,因为虽然也曾经拿下两个案首,可那都已经是五年前的事情了,考生都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一批了。
如今信息流通又不怎么发达,好多考生压根就不知道有刘子成这个人。
不过在榜单发布之后,刘子成的生平事迹,就已经迅速流传开来,不管是他曾经拿下了两个案首,还是他守了四年的孝,连是否婚嫁,众人都晓得了。
刘子成考中童生的时候,已经十八岁了,孝期虽然耽误了他的考试,但是并没有耽误他的婚嫁,十八岁之前他就已经成婚,并且育有一子,也算是幸运了。
比起刘子成,其实明眼人都知道,魏时的前程更远大,毕竟年纪小,跟刘子成在学识上也没差多少,不过一个名次而已,假如换一个主考官,谁是案首,谁是第二名还说不定呢。
更何况魏家还有魏大伯这个知州在呢,别小看了这个正五品的官职,很多读书人穷极一生,都讨不到一官半职,还有的能在正八品,甚至正正九品的官位上待一辈子,不得寸进。
魏大伯如今已经是正五品知州,日后未必没有可能再进一步,调进京城,自然显贵,依旧在地方上,权力可大着呢。
也怨不得那么多人今日特意跑过来在魏时伤口上撒盐,自个得不到的东西,于旁人而言却是唾手可得,心里又怎么会平衡。
不管怎么着,魏家这边总是欢喜的,榜上有名和名落孙山差距我不是一般的大,相比之下案首、小三元,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,对下人来说,听着光荣,但实际用处并不大。
中了秀才,哪怕心里头并不怎么舒服,魏时也仍旧发了赏钱,这么多人辛辛苦苦陪他走一遭,月钱还是跟以往一样,没中秀才还好说,既然中了秀才,当然得给人家发点赏钱。
魏时这一次并没有写信,在放榜第二日,便带着人往柳州城赶,说‘赶’这个字真的一点儿都不为过。
路上除了天气不好的时候之外,其余时间,基本上一赶路就是一整天,有时候天色暗下来了,都还会再走一段路。
想想刘子成,魏时这次并没有坐在马车里背书,反而是在外头骑马,他还打算回去之后拜托大伯给他找个拳脚师傅,骨架就这么大了,个子总得往上长一长,别等到成年之后,跟刘子成站在一块儿,再比别人家矮半头。
至于读书,底子已经夯实了,乡试不同于以往的考试,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了两门。
一门是律学,考察的是本朝的律例,这一点,巡场的举人先生一定比不过自家大伯。
另一门是算学,也就是算数,这应该是魏时最有把握的一门学科了,说着金手指都不为过,别看上辈子他是文科生,但是数学基础一点都不差。
更何况跟后世的数学比起来,如今的这些算术题目,他也瞧过了,真心……不算难。
乡试的算学题目就更简单了,跟高中数学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,在往上会试可能会难一些,不过魏时也没有看过会试的题目。
但是就市面上的算学书来说,虽然读起来晦涩,但实际上的内容并不复杂,知识点都很简单。
对魏时来说,把题目理解通透,难道是比练习知识点更重要,前者他还不太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,后者完全是游刃有余了。
下一阶段的学习,背书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,不需要天天背诵,每十天背一部分就可以了,反正都是早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。
重点还是在策论、杂文、算学和律学上,尤其是律学,他之前没有接触过,也算是从零学起,在这一方面他也没什么优势。
甚至跟刘子成比起来,他是有劣势的,在家守孝这四年,刘子成不可能没有接触过律学,人家的起点可能跟他不一样。
在算学占有优势的情况下,魏时仍旧是充满了紧迫感。
柳州城知州府,谁也没有想过魏时会回来的这么快,毕竟这里放榜之日也没有过去几天。
那还是头一次,大家不是从信上,而是在当事人口中得知好消息,姑且算是个好消息吧,榜上有名,而且还是一甲第二名。
若是魏定当年拿到的是这个成绩,知州府肯定要大摆筵席庆祝一番,但魏时是拿过两个案首的人,不只是他自己想着冲击小三元,魏大伯和魏大伯母,还有魏定,都想过这事儿。
如今就差这么一小步,就差这么一丁点儿,再好的成绩,让人觉得遗憾。
又听元宝说,这次取得案首的刘子成,若不是上次被耽搁了,原本不该在这一年参加院试的,这不是阴差阳错了吗。
“已经很好了,你才十二岁,能考中秀才,大伯就已经很为你骄傲了。”
魏大伯是把大侄子当做自己儿子来带了,有这样的子侄,他真心觉得骄傲,这次院试虽有遗憾,可也算不上是什么大事儿,小三元的名头虽然好听,但也只是好听而已,重要的还是以后。
拿了小三元,最后却没有考中进士的人也有,反倒是遭人耻笑,可见这中途再是花团锦簇,也比不过目的地重要。
考中了秀才,就相当于是跨越了一个阶级,各方面的待遇都不一样了。
按照本朝律例,秀才名下可以有二十亩的田产免税,不过对魏家来说,不差这二十亩的税银。
但魏大伯还是往侄子名下放了20亩的水田,都是上好的水田,原本在他自个儿的名下放着,如今给了侄子,一来,也算是一份奖励,二来,也算是安一安侄子的心。
二弟那么个情况,对时哥儿有时候比谁都大方,有时候又抠抠搜搜的连寻常亲戚都比不得,实在是指望不上,东西自然是捏在自己手里头才最安心。
时哥儿中了秀才,也算是借着这个名头,把田产放在时哥儿的名下,东西不多,不足以发家致富,可也意味着一份安稳。
魏定这边也送了东西,上好的笔墨纸砚,还有几本关于律学和算学的书,这回算是跟自家堂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了,两年的时间,一起备考乡试。
魏大伯母送了布料和首饰,布料深色浅色都有,既有魏时能用的,也有白姨娘可以用的,首饰就全都是白姨娘用的了。
说实在的,一个姨娘,不能穿戴隆重,可也不能太过寒酸,不知道的还以为他魏家没有银钱了呢。
老太太这边出手比谁都大方,人家直接拿银锭,整整五百两,阔绰极了。
自家人就已经收了这么多礼,很是抚慰了魏时内心的郁闷,接下来还要宴请客人,不过人情往来都是知州府的,魏时实在不好意思收礼,至于嫡姐那边,拿了东西,他也怕烧手。
知州府大摆筵席的时候,燕县那边才刚刚收到信件,魏时昔日的先生和同窗,自是为这个弟子/同窗高兴,知县府却是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