妖妃她母仪天下了(重生)_分卷阅读_101
  男宝宝出来得要比女宝宝早,所以是哥哥,两孩子腊八那日出生,前几日才摆过满月宴。因为名字一直没定下来,所以大家一直二皇子小公主地叫着,但如今两孩子都满月了,也该给起个小名了,至于大名,可以以后再慢慢想嘛!
  皇帝陛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对“莲藕”和“莲子”十分执着,非得给龙凤胎取这两个名字。
  姚燕燕当然不肯,她问他为什么。
  皇帝陛下理所当然道:“因为朕之前的梦里就是叫这个名字啊!”
  姚燕燕心道:你之前还梦见我肚皮被撑破了呢!
  陛下的这个想法,自然又被她无情镇压了。
  因为两娃娃是腊八那日出生的,腊八要泡腊八蒜和腊八粥,姚燕燕想来想去,就挑了两个谐音,给儿子起名叫算盘,希望他长大以后精明一点,最好是算计别人,别被人算计,如果能当个赚钱小能手就更好了,这样他们夫妻俩以后就再也不用为赚钱的事儿发愁了。
  小女儿则叫周周,希望她一辈子圆满周全,事事顺心如意。
  姚燕燕对这两个名字很满意,不管陛下怎样幽怨地看着她都不改,她还安慰道:“陛下你别难过,大名不是交给你起了吗?大名可比小名重要多了,臣妾这是信任你啊!”
  然而皇帝陛下对此并不感到高兴,因为大名……太难取了!元宵的大名叫朱明霄,皇帝陛下想了一年才定下来,原本那个“霄”是别的字,但小元宵听惯了“元宵”这个名字,忽然给他起了别的名字他就不乐意了,于是只能将那个字换成谐音的“霄”字。
  “明”有照临天下之意,霄是天空,悬在所有人头上,将来小元宵继承皇位,一定能当个明君!
  双胞胎的小名就这么定了下来,不过相比起大哥的沉稳,算盘和周周看起来就活泼多了,而且这两孩子就跟天生有仇似的,随着月份越大,越发水火不容,只要一放在一起,就忍不住打架,姚燕燕每每看到算盘和周周怼起来的场面,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,怪不得她怀双胞胎的时候又吐又晕的,原来是这两小东西在她肚子里就知道闹腾呢!
  不过算盘和周周的事儿,相比起如今齐国的局势来,到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。
  自从吴国皇室归顺之后,吴王就带着家人住到了齐国京城中,日子过得安分守己,而在元宵节过后,齐国也开始了收服被陈国占去的那些吴国国土,一共十座城池并无数村镇。
  战争总是残酷,更何况陈国本也是一座强国,几个月下来,双方胜负皆有,但因为齐国这边不惜代价地往武器铠甲上砸钱,齐国胜的居多,损失也没有陈国惨重。
  这一日,入夜以后,一支身着神军甲、外头裹了一层暗绿色衣裳的队伍,踩着雨后泥泞的小道,悄悄潜到了复州城外。
  领头之人目光锐利,面容上却依旧带着几分少年的稚气,正是兰梦征,这是他们将要夺回的第六座城池。
  一行数百人,停在丛木中一动不动,如同一排早已没有了生机的枯木。他们人人目光肃穆地望着那在夜色中燃起了篝火的城墙,眼中满是势在必得的锐气。
  身上挂着的药草包让他们免于林间蚊虫的侵扰,藏在身上的武器让他们心中多了必胜的把握。
  也不知在林间潜伏了多久,一直等到深夜,复州城城墙上距离两刻钟才要换岗之时,兰梦征一个手势落下,身后数百人顿时如一支支离弦的箭矢,闪电般飞射了出去。
  有人从怀中掏出攀墙的工具,悄无声息地往上一甩,钩子钉在了墙头暗处,这动静细微到了极点,连篝火燃烧时发出的动静都比这个大,也因此,值守到半夜已经很是困倦的陈国兵并没有发现这些动静。
  在数十人攀着城墙爬上去后,兰梦征取出弓箭,绑上火药,将引线点燃后,就一箭射入了复州城中,紧接着,他身边的人也接二连三地往复州城内射箭。
  复州城的城墙算不得多高,兰梦征在箭术上却颇为精通,在月光被阴云遮蔽的黑夜当中,一支支正在燃烧着的箭矢有多引人注目自是不必说。
  守城的陈国兵瞧见天空中火星飞过,起先还以为是流星,直到那些“流星”接二连三地落入城内,才发觉有些不对劲,纷纷惊讶地望了过去。
  下一刻,城中炸开一道道巨响,将大半座城都给惊动了!
  趁此机会,以兰梦征为首的齐国军人迅速翻上城头,干脆利索解决了城墙上的守军,并迅速在外边套上陈国士兵的衣裳,用陈国语扬声喊道:“不好了!天空落雷了,快救火!”
  一边说着救火,一边还不忘往城中各处投掷火药,整座复州城很快就乱了起来。
  与此同时,一支信号烟花飞上天空,早已等候在十几里开外的齐国军队骑着快马,在夜色中迅速朝着复州城奔来。
  若是往常,岗哨早就注意到这支明显是来攻城的队伍了,但此时复州城内已经乱了,连岗哨被杀都无人发现,很快,潜入城中的兰梦征等人里应外合,打开了城门,让齐国军队长驱直入。
  这一战打得迅疾却并不简单,一直到天光微亮,才算是结束。
  驻守在复州城内的两万陈国军尽数歼灭,陈国逃兵也被追回俘虏,全部用绳子捆了拉回去当劳役,只是这一战,齐国军也损失了一千兵士,这放在别的战役中已经是大捷,但兰梦征心里,还是十分沉重,他如此大费周章,向上头给所有参战的弟兄们请了神军甲,又是潜伏半夜偷袭,又是动用了封先生给的火药,就是想尽量减少伤亡,却没想到还是死了那么多兄弟。
  他们收拾战场,给死去的弟兄收敛遗体时,兰梦征注意到一个人,那是军中一名百夫长,出身平民,但每次上战场都十分拼命,副将曾经跟他说过这人,有提携他的意思,不过因为对方原先是吴国人,所以兰梦征一直有些迟疑,而后来吴国归顺,这份顾虑虽没有了,但事务太忙,这事儿一搁置,兰梦征就给把这人给忘了,一直到方才,他险些被一名陈国将领砍伤,这人冲过来,从背后一刀解决了那名陈国将领,出手果断利落,一分力气都没有多用,兰梦征才重新关注起这个人来。
  他开口问道:“我之前见过你,你叫冯什么?”
  面对忘记了他名字的将军,那人并未有任何不悦的表现,而是平稳道:“禀将军,我叫冯易。”
  兰梦征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方才多亏了你!那些牺牲的兄弟的抚恤金,就交由你来计算。”
  想要在齐国的军营中得到晋升的机会,光是有一身武力可不行,还必须识文断字会算数。冯易知道,这是将军在考验他,他晋升的机会来了!
  心中一喜,冯易抱拳道:“属下必定不辱使命!”
  ******
  “陛下,这是户部刚刚算出来的,给牺牲将士的抚恤金。”封元将拟好的折子呈到陛下跟前。
  皇帝陛下迅速翻看了一遍,微微拧起眉头。
  封元见状,还以为陛下是嫌弃抚恤金给得太多,正要说这钱绝不能省,就听陛下道:“如今国库没钱,就先这样吧!等天下平定后,国库充裕了,再给每位牺牲将士的家眷十两银子,若是无力谋生的,帮他们找份儿活做。”
  封元闻言,面色和缓许多,忍不住露出笑容来,“还是陛下思虑得周到。”
  被封元奉承了一句,皇帝陛下面上却并没有露出得色,他放下折子,暗暗嘀咕了一句:周到个鬼哟!
  再这样下去,也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建成摘星楼。莫非要等到他下黄泉了,再让元宵烧给他?
  第143章
  时间过得飞快, 转眼间就到了端午节。
  卯时才刚过, 兴文馆附近, 已经聚集了不少人,打眼一瞧, 大多是穿着长衫的书生。
  其中有个瞧着不到弱冠的年轻举子,夹在一堆年近三十的考生之中,显得格外年轻, 但年纪轻轻就已经考上举子、进京参加会试的他,身上却没有多少意气风发之态,跟其他考生相比, 倒显得尤其内向谨慎。
  他名叫杨辞,一大早从客栈醒来, 就被同宿在客栈内的举子拉到了城南兴文馆附近。
  第一眼瞧见那栋三层高的书馆, 杨辞十分震撼, 并不是因为兴文馆内藏书浩如烟海,也不是兴文馆附近繁华热闹堪比东西二市, 而是因为这么大一间书馆, 竟然允许平民百姓入内随意翻阅书卷,这在杨辞过往的经历中, 简直是不可想象的。
  同伴见他面露震惊之色, 便笑道:“贤弟是第一次来京城, 肯定不知道这兴文馆吧!”
  杨辞其实早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就听说过兴文馆的名头,但他出身垣吴省,也就是原先的吴国人, 从垣吴省赶到京城来实在是千里迢迢,能在会试前两日抵达京城,已经是万幸,自然没有空闲去打听别的,此时听见同行的举子这么说,立刻做出洗耳恭听之态。
  这名出身通州城的举子面露自豪之色,将兴文馆的由来一一道来。
  原来这兴文馆是陛下下令建立的,到如今已有两年了,由于建在城南,并不是城东城北那样的繁华富庶之地,这里一开始鲜少有人问津,但是后来,来到兴文馆的越来越多,人多了,这附近也越发繁华热闹。
  只因这兴文馆不同于其他书馆,不但地方极大、藏书极丰,还容许书生免费入内抄书看书,就连大字不识一个的平头百姓也能入内翻阅书卷,只要不是恶意毁坏书卷,书馆内的使女都不会计较。
  至于那些穿梭在书架间的侍女,则出自宫廷,一举一动舒雅娴静,入内的百姓见到她们,都不自觉放低了声音,因此整间兴文馆中那么多人,却半点不显得喧哗吵闹。
  杨辞难得面露好奇之色,跟着同行的举子,缓步走进了兴文馆之中。
  兴文馆的窗子都开的极大,天光透过窗子投进去,落在一排排装满书籍的书架上,人站在门口往里一瞧,竟看不到书架的尽头。杨辞有生以来还是第一回 走进这么大的书馆,见到那些堆满了架子的书籍,杨辞又惊又喜,几乎走不动道了。他逛了一圈,找到好几本一直没机会看到的书,爱不释手地捧在手里。
  书馆内还摆着许多长条桌子,专给看书人用,杨辞发现,其中不止有书生,还有孩童和老人,有的老人约莫只识得几个字,看一会儿就捧着书去问书馆内的侍女那是什么字,也有侍女在书架上一行行翻找,为几名小童找些开蒙的书籍。
  一眼望去,一片祥和宁静。这是杨辞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景。
  喜悦与惊讶过后,心中却是涌起一股浓浓的激动,杨辞也不知怎的,胸腔中竟腾起浓浓暖意,惹得眼眶也热了起来。
  去年的这个时候,他的家乡吴国,还未归入齐国。
  跟齐国的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相比,吴国就仿佛一潭死水,日子越久,那水里发酸发臭的东西就越多,只有他父亲治下的太平县,才能稍稍太平些。
  因为是县令的儿子,所以杨辞才能有书读,但吴国中的绝大多数百姓,连看书的资格都没有,书籍是绝对的贵重之物,全被豪门士族所把持,吴国甚至没有科举制,所有六品以上的官职,全是士族的囊中物,若吴国还是原来的吴国,杨辞一辈子能读到的书籍也就那几种,而无论他的父亲政绩有多突出,穷尽一生也只能当个小小的六品官。
  但这一切,在吴国归顺齐国后都变了,吴国的暴民很快就被齐国的军队安抚下去,不错,是安抚。
  一直到现在,回想起那一切,杨辞都觉得不可思议,齐国军队威名赫赫,但他们没有杀死一个无辜百姓,而是轻而易举地,就招降了那群暴民的首领,将那些打杀了不知多少豪门士族、劫掠了不知多少财物的暴民收编入伍。
  而在那之后,吴国变成了垣吴省,所有欺压百姓的贵族都被押入牢狱,齐国派出了新的官吏管理垣吴省的一切,在短短的两个月内,吴国就变了一副模样,虽然远远无法与齐国相比,但杨辞和他父亲都能看到,死水一潭的吴国,焕发了新的生机。
  看到家乡越来越好,杨辞怎能不高兴?在知道他这样的身份也可以参与齐国的科考,能凭借着才华出人头地后,杨辞就毫不犹豫地参与了考试。
  而如今看到的一切证明,他的选择没有错,齐国远比他想象的要好,再没有哪一位君主,能比齐国的皇帝更看重百姓,听说将来齐国各地都会建起这样的兴文馆,他的家乡垣吴省各州府也能建一个,杨辞心中又是百感交集,只觉得吴国能并入齐国,他能成为一个齐国人,实在是此生最大的幸事!
  他这般感慨着,兴文馆大门前,却响起了一阵鞭炮声。
  杨辞没防备,被吓了一跳,等他回过神来时,却发现书馆内的人都在往外走,只有他捧着书不明所以地站在那儿。
  稍倾,同行的举子发现他站在那儿不动,连忙拉着他往外走,边走边道:“忘了同你说,今日是端午节,宫里会在兴文馆门口发粽子,去晚了可就没了!”
  宫里给发粽子?杨辞没料到还有这种好事,忙跟在同伴后头往外走去。
  不同于他们刚刚进来的时候,此时的兴文馆门口已经架起了一个摊子,旁边摆了五只放满了粽子的木桶,有几名身着青色衣裙的少女站在摊子前给百姓们分发粽子。
  杨辞听见周围不断传来考生的谈论声。
  “去岁天子将会试改在端午后两日,兴文馆前便有人分发粽子,没想到今年也有。”
  “我看啊,以后想必是年年都有了!”
  “这粽子寓意极好,诸位兄台吃了粽子,今年必定高中!”
  “哪里哪里,贤弟也定能高中。”
  ……
  由于杨辞他们就在兴文馆内,因此出来以后排到了前头。杨辞一边听着周围举子的议论,一边抬头,目光越过前边排队的十几人,落在了那名正分发粽子的女子身上。
  那女子也是一身青衣,发髻上插了一根翡翠簪子,垂下的流苏在风中不时晃动,她容貌秀美,肤色雪白,一颦一笑轻灵脱俗,杨辞看着看着,竟呆住了。
  这时候,同伴轻轻拍了他肩膀一下,他回过神来,对上同伴调侃的目光,窘迫地红了耳朵,迟疑地问道:“那戴着簪子的女子,瞧着像是大家闺秀,怎么会站在那里,她不在意名节么?”
  同伴笑道:“贤弟出身垣吴省,想必还不知道我大齐民风有多开放,莫说只是站在街头送个粽子,就是那些酒楼茶馆街头小摊,也有不少出身名门的女子回去光顾。”
  杨辞闻言,直道自己孤陋寡闻,只是心中对齐国的归属感更强了,他家中有个堂姐,出嫁后一直受婆家欺负,却因惧怕流言蜚语不敢合理,可如今他们都是齐国人了,齐国鼓励寡妇再嫁,连未出阁的女子都能肆意上街游玩,他姐姐再也无须怕了,等这次回家,他就力劝堂姐与那人和离。
  心中这样打算着,杨辞不知不觉排到了前面。
  兰梦诗拿出一个粽子,递给眼前的书生,却见他神游天外,根本没接过去。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呢,兰梦诗于是道:“这位公子,劳烦拿一下粽子。”
  闻言,杨辞猛然回神,见到站在面前的姑娘,蓦地红了脸,他立刻伸手去接粽子,却忘了手里还拿着书籍,啪的一声,手里的书全都掉到地上,他又慌张去拾书,那副六神无主的模样,引得周围人发出善意的笑声。
  兰梦诗也忍不住笑了一下,不过她要分的粽子那么多,也没工夫注意这么一个书生,于是等书生拾起书籍拿走粽子,她又忙活了起来。
  兰梦诗发粽子发得起劲,却不晓得,刚刚那一幕完全被坐在对面茶楼上的皇帝陛下看在了眼里。
  昨日姚燕燕带着永安宫所有人,包了一整天的粽子。并在端午节这日早上,让人将所有粽子都煮好,用五只大木桶装着,送到了兴文馆门前。正好过节放假,皇帝陛下就带着娘子和三个娃娃,一起出来看看,在姚燕燕带着算盘和周周喝茶的功夫,皇帝陛下站在窗边一瞧,就眼睛一亮,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。
  见那书生拿了粽子后,还躲在角落里盯着兰梦诗瞧,他忙把姚燕燕拉了过来,指着那名书生道:“娘子你瞧。”
  姚燕燕看出门道来,不由看向陛下,“陛下的意思是……把梦诗配给这书生?”姚燕燕打量了那书生许久,见他躲在角落里有些畏畏缩缩的模样,很不满意。兰梦诗在她身边呆了那么久,姚燕燕自然希望给她配个高官或者大将军,那个书生……瞧着并无出挑的地方。怎么配得上她家梦诗?
  皇帝陛下则道:“身份地位都是虚的,那书生瞧着是真心喜爱兰梦诗的,不失为一门好姻缘啊!再者,兰梦诗都十八了,再拖下去就成老姑娘了。”
  姚燕燕反驳道:“我们梦诗是好姑娘,多少岁都不愁嫁的!”话是这么说,不过十八岁真不好再拖下去了。不过那书生瞧着衣着朴素,不像家里有钱有势的,姚燕燕打死也不能让兰梦诗嫁到穷人家里吃苦!
  皇帝陛下看出她的顾虑,说道:“那书生是今年参考的举子,若是能一举中第,也算是个贤才。如此,配给兰梦诗正好。”
  姚燕燕没有立刻答应下来,只说道:“等他考中再说吧!我得先问问梦诗是怎么想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