宦海(科举)_分卷阅读_9
他自己穿好了衣裳和鞋,就走出了屋子。
进了厨房舀一瓢热水出来,给木盆里加了些,又给平时用的竹筒里到了点,就开始拿着杨柳枝咬开刷牙。
洗完脸,用温热的帕子在脸上一擦,瞬间感觉倦意全无,人也精神了不少,顾云浩就又转身回到屋子里。
从桌上的麻布袋子里拿了一本黄纸皮的旧书,顾云浩熟练的翻开,然后对着书上的字,用手指在桌子上一个字一个字的划着笔画。
顾云浩出生在正月里,因而除夕一过,家里人就开始商议着送他去念书的事儿。
而后,由顾明良带着他先去族长家里拜会了下,就算是正式开蒙到学堂念书了。
因着已经进学,顾云浩又拿这个理由说服了顾长光跟李氏,自己搬到了西侧的屋子里,开始了独居一室的日子。
李氏还有些担心小孙子能不能好生照顾自己,但顾明良却颇为赞同。
在他看来,进学了那就称得上读书人,有自己的屋子是应当的,毕竟温书什么的也需要个安静的环境。
顾云浩十分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。
要知道在这个时代,读书对于农人家的孩子来说,那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,许多人家连吃饭都成问题,更别说念书了。
就算是家里有点积蓄,短视一点的人家,都可能拿去再买田买地,怎么也舍不得拿钱给孩子念书的。
当然,读书虽然花钱多,但读好了,得来的回报也是难以想象。
多年寒窗,一朝中举,那么整个家族也能跟着改换门庭。就算考不上举人,能考上个秀才,那也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。
虽然大多农村人不知道秀才到底有什么实际的能量,但仅仅凭着免税这一项,就足以让所有农户人家心生向往。
顾明良更是比一般人知道的多些,所以费尽心思的想要家里出个秀才。
而顾云浩则更是心思清明的很。
读书科考,这可是他在这个时代唯一的出路。
必须好生把握机会。
因着知道念书的不容易,顾云浩自从一进学,就丝毫不敢懈怠,在学里跟着先生读书,回到家里也不放松,每天早早的起来,对着书记字。
书是从顾云涛那里借来的《百家姓》,虽然已经很破旧,但字体仍看得清,顾云浩也很是珍惜。
一般来说,像顾云浩这样才入学的蒙童,初学的都是《三字经》,要《三字经》念完了,才开始学《百家姓》,随后再是《千字文》。
但顾云浩入学了这将近一个月,听了学里的先生带着他们通读过几次《三字经》,而后又自己回家用功,却是差不多都能背下来。
加上他本就是个成人的“芯子”,理解能力要比小孩强些,《三字经》本生就不是什么难理解的,对他而言根本也称不上有什么难度。
知道《三字经》主要是教蒙童们识字的,所以顾云浩也不再在上面多费什么功夫,开始借了顾云涛的书来看。
学《百家姓》也是一样为了认字,但他现在也没有旁的办法,家里就这么两个念书的人,而顾云涛正在学的《千字文》是绝对不可能借给他的。
但是顾云浩也不挑剔,毕竟他现在许多字还认不全,更多的是对着书来记字的笔画。
字要确实要比前世所用的简体字难记一些,但也跟繁体字差别不是很大。
顾云浩根据前世对百家姓的记忆,再对应简繁体字的转化,也差不多能认识个大概,索性就当做了自己的认字读本。
认字完了开始记笔画,他自然是舍不得用笔墨在纸上写的,反正也是学字而已,只简单的用手指在桌子上笔画,又省事又省纸墨。
因想着晨起人的大脑最清晰,而且按着前世上学早读课的习惯,每天早上顾云浩都会早起记半个时辰的字。
见外面天色也渐渐大亮了起来,家里人也都开始起床洗漱。
顾云浩合上书,出了屋子,开始到灶房帮着烧火。
“小心些,别让火燎到头发。”大妞在灶上忙活,见着弟弟吹火,不由担心地嘱咐一句。
“今儿一定要让爹再做个吹筒。”顾云浩扒了扒额前的头发,说道:“我这头发燎了倒是没事,大姐你成天烧火做饭,又是个女孩家,燎了才是不好。”
吹筒就是土灶上用来吹灶火用的,有条件的人家大多用铁制的,而顾家则是用竹子,把当中竹节打通了来用。
先前的吹筒因着时间久了,烧火的时候,三妞一个不注意当柴火给烧了,因而这几天大妞做饭生火都是用嘴吹的。
听闻到顾云浩的话,大妞知道是弟弟关心自己,甜甜一笑,手下仍是不停地忙活。
“奶说了,从今往后,每隔一天,都给你跟大娃子煮一个鸡蛋带上,你去了学里,可是要好生念书。”
这里大妞把粥从锅里舀起来,又倒了些水洗了锅,就舀了两瓢水下去,然后从一边的小篮子里,小心地拿了两个鸡蛋放在锅里。
“别加柴火了,灶里剩下的火碳够把蛋煮熟了。”
闻言,顾云浩也是点点头,就理了理灶边的柴火,跟着大妞两人出去洗手准备吃饭。
早饭的主食是窝头,也没有什么菜,只一大盘子咸菜,外加每人一碗粥。
说是粥,却并不是全稻米煮的,里面还加了许多玉米面跟红薯,但好在比较浓稠,能顶饿。
虽然去年收成不错,但顾家人还是不敢大吃大喝,秉持着一贯的俭朴之风。
顾明良常说,有出息的人家,都不是只管今天不考虑明天的人,越是得意的时候,越要耐得住,不然即使家里富贵了,也是守不住的。
对于这话,顾云浩十分赞同。
要想家道长远,就要守得住本心。
当然,顾家人心里也都很清楚,这样的清贫日子,也是在为今后做打算。
毕竟家里现在是两个孩子在念书了,而且以后的花费也会越来越多……
作者有话要说: 啊啊啊啊,还是想求收藏~~
第12章 第12章:上学
吃过了早饭,顾云浩就回屋背上书袋。
这里大妞早早的装好了顾云浩跟顾云涛两人中午的食物,拿了一个纸包递给顾云涛,又亲自把另一个装到顾云涛的书袋里。
“我看你这砚里的墨还没干透,就是隔开了放,也得小心别让饼子沾了墨,在路上别疯跑。”大妞一面装一面细致地吩咐道。
一般而言,写过字之后,大多是把砚台洗干净了以备下次再用。
但农家学童大多家里条件有限,用墨也节省,用过之后,大多是把砚台里的余墨放着。等它自然晾干,后面加点清水再稍微磨一下化开,还继续用。
这样一来,就要省墨一些。
锅里的两个鸡蛋也就着灶里的余火煮熟了,李氏捞起来给顾云涛书袋里塞了一个,又把另一个给顾云浩。
“好了阿奶,我先走了,四叔家云升还在等着呢。”顾云涛急急忙忙装好了东西,说了一声,就一溜烟跑了。
“唉,你等等你弟弟。”
这里李氏急步跟到门上一看,哪里还有顾云涛的影子。
“这不时间还早么,着急忙慌的。”
“奶,没事的,我自己又不是不认识路。”顾云浩接过鸡蛋,觉得整个手心都是暖洋洋的,放到了书袋里,笑着说道。
顾云涛比他大两岁多,而且念书又有几年了,自有一群年岁相当的小伙伴,虽然两兄弟平时相处的不错,但在学里也不是经常凑在一起,反而是各有各的小圈子。
加上顾云浩本就不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孩,跟寻常小男孩的喜好的东西也是不同,与其跟着顾云涛等人一起去上学,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自在。
当然这些是不能说出来的。
李氏不晓得缘由,就只当这个小孙子更懂事乖巧。
“姐,我的竹筒灌好了么?”
检查了下没有什么忘记的东西,顾云浩就找大妞要竹筒。
他习惯每天喝点水,但是在学里,先生讲课的时候是不供应学童喝水的,只有中午歇息的时候,才会提供些热水。
因而,顾云浩就自己用竹筒,每天早上从家里灌些热水带上,中午又在学里接上一筒。
“好了。”大妞拿了装满热水的竹筒过来递给他,说道:“小心筒口,别烫着手。”
顾云浩点点头,接过来提在手里,笑道:“倒是手冷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暖暖。”
言罢,就跟李氏和大妞道了别,又出去跟顾长光和卫氏说了一声,就背着书袋,提着竹筒往族学去了。
此刻,天才开始放明没有多久,顾云浩走在田间小路上,感受着晨起乡间的清爽气息,觉得整个人也跟着明朗起来。
学里的时间要求很是严格,每天辰初二刻开始上早学,学童们大多都得在辰初一刻就要到学堂。
顾云浩的家在村子的最西头,离学堂比较远,加上他年纪小走路慢些,路上就要半个多小时,因而每天辰时不到就得出门。
到了学里,顾云浩坐到自己的座位上,先把装了水的竹筒放好,小心翼翼地拿出砚台和笔墨放在桌案上,又把先前学里发的《三字经》拿出来放着,饼和鸡蛋仍是用袋子装着,放在案桌下面的隔层。
这本《三字经》书面用的是黄皮纸,内里的纸张也是用的最便宜的竹纸,字迹虽然是难得的工整,但还是有些墨点和涂改的痕迹。
整本书算是比较粗糙,但装订的还算齐整。对于村里这些农家孩子们来说,却是最好的选择。
毕竟外面的简单的雕刻版,或是好一些的手抄本《三字经》都得好几百文,而这本书却是只需要八十文钱,可以说是相当的实惠。
当初才拿到书,顾云浩就估计出了,这些书肯定是学里的先生为学童们抄写的。
毕竟最便宜的竹纸,一刀也得要五十文,加上装订、书皮、笔墨的花销,八十文钱实际上其实差不多算是这书的成本价。
“云浩,你的书背的咋样了?听说今天早学后,先生要抽查的。”
随着一个声音响起,顾云浩转头一看,正对上赵明的苦瓜脸。
赵明比顾云浩大一岁,不知是因着什么缘故,也是今年才入学。
因着两人是前后座,赵明又是个活泼的性子,一来二去的,两人关系倒是比较要好。
赵明的脸原本就有些胖乎乎的,这一皱眉一瘪嘴,更是看着很有喜感,顾云浩不由笑道:“咋了,你没背下来?”
他们说要背的书,自然是正在学的三字经。
顾云浩虽然已经能全文背下,但为了避免多事,也不张扬,还是按着先生讲的进度走,只私下想办法多认些字。
“完了完了,看你这样子,肯定是背下来了。”赵明更是着急的挠了挠脑袋,说道:“昨天家里来客人,父亲没有押着我温书,我也就玩忘了……”
听了这话,顾云浩也只得安慰他几句,说说下次记得好生温书之类的话。
随着“叮咣”的一声敲铁片的声音响起,大家知道这是学里正式开课的提示,就纷纷坐正了身子,拿着书读了起来。
早学实际就是前世的早读,一时间朗朗的读书声在学堂里响起,很有一直蓬勃朝然之感。
没隔一会,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进门来。
这人须发花白,穿的一身洗的有些泛白的长衫,领口有些松了,但还是扣得很整齐,看着又苍老又儒雅。
进了厨房舀一瓢热水出来,给木盆里加了些,又给平时用的竹筒里到了点,就开始拿着杨柳枝咬开刷牙。
洗完脸,用温热的帕子在脸上一擦,瞬间感觉倦意全无,人也精神了不少,顾云浩就又转身回到屋子里。
从桌上的麻布袋子里拿了一本黄纸皮的旧书,顾云浩熟练的翻开,然后对着书上的字,用手指在桌子上一个字一个字的划着笔画。
顾云浩出生在正月里,因而除夕一过,家里人就开始商议着送他去念书的事儿。
而后,由顾明良带着他先去族长家里拜会了下,就算是正式开蒙到学堂念书了。
因着已经进学,顾云浩又拿这个理由说服了顾长光跟李氏,自己搬到了西侧的屋子里,开始了独居一室的日子。
李氏还有些担心小孙子能不能好生照顾自己,但顾明良却颇为赞同。
在他看来,进学了那就称得上读书人,有自己的屋子是应当的,毕竟温书什么的也需要个安静的环境。
顾云浩十分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。
要知道在这个时代,读书对于农人家的孩子来说,那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,许多人家连吃饭都成问题,更别说念书了。
就算是家里有点积蓄,短视一点的人家,都可能拿去再买田买地,怎么也舍不得拿钱给孩子念书的。
当然,读书虽然花钱多,但读好了,得来的回报也是难以想象。
多年寒窗,一朝中举,那么整个家族也能跟着改换门庭。就算考不上举人,能考上个秀才,那也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。
虽然大多农村人不知道秀才到底有什么实际的能量,但仅仅凭着免税这一项,就足以让所有农户人家心生向往。
顾明良更是比一般人知道的多些,所以费尽心思的想要家里出个秀才。
而顾云浩则更是心思清明的很。
读书科考,这可是他在这个时代唯一的出路。
必须好生把握机会。
因着知道念书的不容易,顾云浩自从一进学,就丝毫不敢懈怠,在学里跟着先生读书,回到家里也不放松,每天早早的起来,对着书记字。
书是从顾云涛那里借来的《百家姓》,虽然已经很破旧,但字体仍看得清,顾云浩也很是珍惜。
一般来说,像顾云浩这样才入学的蒙童,初学的都是《三字经》,要《三字经》念完了,才开始学《百家姓》,随后再是《千字文》。
但顾云浩入学了这将近一个月,听了学里的先生带着他们通读过几次《三字经》,而后又自己回家用功,却是差不多都能背下来。
加上他本就是个成人的“芯子”,理解能力要比小孩强些,《三字经》本生就不是什么难理解的,对他而言根本也称不上有什么难度。
知道《三字经》主要是教蒙童们识字的,所以顾云浩也不再在上面多费什么功夫,开始借了顾云涛的书来看。
学《百家姓》也是一样为了认字,但他现在也没有旁的办法,家里就这么两个念书的人,而顾云涛正在学的《千字文》是绝对不可能借给他的。
但是顾云浩也不挑剔,毕竟他现在许多字还认不全,更多的是对着书来记字的笔画。
字要确实要比前世所用的简体字难记一些,但也跟繁体字差别不是很大。
顾云浩根据前世对百家姓的记忆,再对应简繁体字的转化,也差不多能认识个大概,索性就当做了自己的认字读本。
认字完了开始记笔画,他自然是舍不得用笔墨在纸上写的,反正也是学字而已,只简单的用手指在桌子上笔画,又省事又省纸墨。
因想着晨起人的大脑最清晰,而且按着前世上学早读课的习惯,每天早上顾云浩都会早起记半个时辰的字。
见外面天色也渐渐大亮了起来,家里人也都开始起床洗漱。
顾云浩合上书,出了屋子,开始到灶房帮着烧火。
“小心些,别让火燎到头发。”大妞在灶上忙活,见着弟弟吹火,不由担心地嘱咐一句。
“今儿一定要让爹再做个吹筒。”顾云浩扒了扒额前的头发,说道:“我这头发燎了倒是没事,大姐你成天烧火做饭,又是个女孩家,燎了才是不好。”
吹筒就是土灶上用来吹灶火用的,有条件的人家大多用铁制的,而顾家则是用竹子,把当中竹节打通了来用。
先前的吹筒因着时间久了,烧火的时候,三妞一个不注意当柴火给烧了,因而这几天大妞做饭生火都是用嘴吹的。
听闻到顾云浩的话,大妞知道是弟弟关心自己,甜甜一笑,手下仍是不停地忙活。
“奶说了,从今往后,每隔一天,都给你跟大娃子煮一个鸡蛋带上,你去了学里,可是要好生念书。”
这里大妞把粥从锅里舀起来,又倒了些水洗了锅,就舀了两瓢水下去,然后从一边的小篮子里,小心地拿了两个鸡蛋放在锅里。
“别加柴火了,灶里剩下的火碳够把蛋煮熟了。”
闻言,顾云浩也是点点头,就理了理灶边的柴火,跟着大妞两人出去洗手准备吃饭。
早饭的主食是窝头,也没有什么菜,只一大盘子咸菜,外加每人一碗粥。
说是粥,却并不是全稻米煮的,里面还加了许多玉米面跟红薯,但好在比较浓稠,能顶饿。
虽然去年收成不错,但顾家人还是不敢大吃大喝,秉持着一贯的俭朴之风。
顾明良常说,有出息的人家,都不是只管今天不考虑明天的人,越是得意的时候,越要耐得住,不然即使家里富贵了,也是守不住的。
对于这话,顾云浩十分赞同。
要想家道长远,就要守得住本心。
当然,顾家人心里也都很清楚,这样的清贫日子,也是在为今后做打算。
毕竟家里现在是两个孩子在念书了,而且以后的花费也会越来越多……
作者有话要说: 啊啊啊啊,还是想求收藏~~
第12章 第12章:上学
吃过了早饭,顾云浩就回屋背上书袋。
这里大妞早早的装好了顾云浩跟顾云涛两人中午的食物,拿了一个纸包递给顾云涛,又亲自把另一个装到顾云涛的书袋里。
“我看你这砚里的墨还没干透,就是隔开了放,也得小心别让饼子沾了墨,在路上别疯跑。”大妞一面装一面细致地吩咐道。
一般而言,写过字之后,大多是把砚台洗干净了以备下次再用。
但农家学童大多家里条件有限,用墨也节省,用过之后,大多是把砚台里的余墨放着。等它自然晾干,后面加点清水再稍微磨一下化开,还继续用。
这样一来,就要省墨一些。
锅里的两个鸡蛋也就着灶里的余火煮熟了,李氏捞起来给顾云涛书袋里塞了一个,又把另一个给顾云浩。
“好了阿奶,我先走了,四叔家云升还在等着呢。”顾云涛急急忙忙装好了东西,说了一声,就一溜烟跑了。
“唉,你等等你弟弟。”
这里李氏急步跟到门上一看,哪里还有顾云涛的影子。
“这不时间还早么,着急忙慌的。”
“奶,没事的,我自己又不是不认识路。”顾云浩接过鸡蛋,觉得整个手心都是暖洋洋的,放到了书袋里,笑着说道。
顾云涛比他大两岁多,而且念书又有几年了,自有一群年岁相当的小伙伴,虽然两兄弟平时相处的不错,但在学里也不是经常凑在一起,反而是各有各的小圈子。
加上顾云浩本就不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孩,跟寻常小男孩的喜好的东西也是不同,与其跟着顾云涛等人一起去上学,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自在。
当然这些是不能说出来的。
李氏不晓得缘由,就只当这个小孙子更懂事乖巧。
“姐,我的竹筒灌好了么?”
检查了下没有什么忘记的东西,顾云浩就找大妞要竹筒。
他习惯每天喝点水,但是在学里,先生讲课的时候是不供应学童喝水的,只有中午歇息的时候,才会提供些热水。
因而,顾云浩就自己用竹筒,每天早上从家里灌些热水带上,中午又在学里接上一筒。
“好了。”大妞拿了装满热水的竹筒过来递给他,说道:“小心筒口,别烫着手。”
顾云浩点点头,接过来提在手里,笑道:“倒是手冷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暖暖。”
言罢,就跟李氏和大妞道了别,又出去跟顾长光和卫氏说了一声,就背着书袋,提着竹筒往族学去了。
此刻,天才开始放明没有多久,顾云浩走在田间小路上,感受着晨起乡间的清爽气息,觉得整个人也跟着明朗起来。
学里的时间要求很是严格,每天辰初二刻开始上早学,学童们大多都得在辰初一刻就要到学堂。
顾云浩的家在村子的最西头,离学堂比较远,加上他年纪小走路慢些,路上就要半个多小时,因而每天辰时不到就得出门。
到了学里,顾云浩坐到自己的座位上,先把装了水的竹筒放好,小心翼翼地拿出砚台和笔墨放在桌案上,又把先前学里发的《三字经》拿出来放着,饼和鸡蛋仍是用袋子装着,放在案桌下面的隔层。
这本《三字经》书面用的是黄皮纸,内里的纸张也是用的最便宜的竹纸,字迹虽然是难得的工整,但还是有些墨点和涂改的痕迹。
整本书算是比较粗糙,但装订的还算齐整。对于村里这些农家孩子们来说,却是最好的选择。
毕竟外面的简单的雕刻版,或是好一些的手抄本《三字经》都得好几百文,而这本书却是只需要八十文钱,可以说是相当的实惠。
当初才拿到书,顾云浩就估计出了,这些书肯定是学里的先生为学童们抄写的。
毕竟最便宜的竹纸,一刀也得要五十文,加上装订、书皮、笔墨的花销,八十文钱实际上其实差不多算是这书的成本价。
“云浩,你的书背的咋样了?听说今天早学后,先生要抽查的。”
随着一个声音响起,顾云浩转头一看,正对上赵明的苦瓜脸。
赵明比顾云浩大一岁,不知是因着什么缘故,也是今年才入学。
因着两人是前后座,赵明又是个活泼的性子,一来二去的,两人关系倒是比较要好。
赵明的脸原本就有些胖乎乎的,这一皱眉一瘪嘴,更是看着很有喜感,顾云浩不由笑道:“咋了,你没背下来?”
他们说要背的书,自然是正在学的三字经。
顾云浩虽然已经能全文背下,但为了避免多事,也不张扬,还是按着先生讲的进度走,只私下想办法多认些字。
“完了完了,看你这样子,肯定是背下来了。”赵明更是着急的挠了挠脑袋,说道:“昨天家里来客人,父亲没有押着我温书,我也就玩忘了……”
听了这话,顾云浩也只得安慰他几句,说说下次记得好生温书之类的话。
随着“叮咣”的一声敲铁片的声音响起,大家知道这是学里正式开课的提示,就纷纷坐正了身子,拿着书读了起来。
早学实际就是前世的早读,一时间朗朗的读书声在学堂里响起,很有一直蓬勃朝然之感。
没隔一会,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进门来。
这人须发花白,穿的一身洗的有些泛白的长衫,领口有些松了,但还是扣得很整齐,看着又苍老又儒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