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官途_分卷阅读_5
荀夫子捻了一下胡须,仔细打量了一番林清:一身麻布衣裳,看上去像是新置办的。所用的书包也是麻布做的,粗糙的很,但是和其父亲的拘束不安不同,小小的一个人一直不卑不亢地站在那里,没有东张西望,也没有垂头不语。单看这个也能看出这个孩子教的还是不错的。
“我这里收学生,可不是每一个都收的。这样吧,你先跟我念几句文章,然后自己背一遍给我听听。如果能背下来,我就收下你这个学生。”这也是荀夫子的无奈之举,乡人多不富裕,尤其是像林家父子这样的,一看就是家里过的十分紧巴巴的。若是一点灵性都没有,收下了也是浪费家中银钱。倒不如事先测试一下,看资质可以的再收入门下。
林三牛没听说过入学还要经过考核这样的事情,不由有些慌张,自家娃从来没有碰过书本,也无相关准备,娃又年纪小,万一一紧张,这要是通不过可如何是好?
林清心中却对这个荀夫子的品行有些赞同,虽然自身也是堪堪温饱,但还能维持一个读书人的风度,不是什么学生都收入门下,看来虽然屡试不中,但是也并非那种读书读得迂腐的那种人。顿时对眼前这个老师心中存了一丝敬意,听说要考核他,也是不紧不慢地上前一步,学着父亲作揖的动作行了一礼道:“请夫子出题。”
“儿子要比老子灵光啊!”荀夫子心中默默叹道,脸上却是无一丝表露,旋即道:“那你听好了,我念一段三字经给你听,念三遍,若是三遍之后能复述出大概,我便收下你。”
荀夫子出题也是有自己的考究的,像林清这般的小孩不曾受过任何教育,但是正是记性最好的时候。一开始读书的时候,最是需要记忆很多东西。如果连这个最基础的都做不到,那读书一道就太过坎坷了。
“曰江河,曰淮济。此四渎,水之纪。曰岱华,嵩恒衡。此五岳,山之名。曰士农,曰工商。此四民,国之良。曰仁义,礼智信。此五常,不容紊。”荀夫子念了一段《三字经》后,看了一下林清微微蹙起眉头的小脸:“我再念两次,然后你来复述。”
听到《三字经》的时候,林清心中还是比较欢喜的,毕竟前世的时候也有所接触,虽然没有全文背诵过,但是因为简单易懂,林清很快领会了其中的含义,也方便了他记忆。
所以等荀夫子念完之后,林清立即接了上来:“曰江河,曰淮济。此四渎,水之纪。曰岱华,嵩恒衡。此五岳,山之名。曰士农,曰工商。此四民,国之良。曰仁义,礼智信。此五常,不容紊。”声音还带着一些奶音,但是却一字一顿,清晰明了,无任何一处错漏。
荀夫子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神色,本来想着只要能背出二三就算通过,但是没想到居然一字不错——算是一个有天分的孩子。
林三牛虽然一句都没怎么听懂,但是看人神色还是会的。自家儿子背的十分流利,没有一丝迟疑,夫子也是连连点头,这说明对自己儿子还是满意的。
看来娘说的确实没有错,二狗果然是块读书的材料!
林清的表现再次加深了林三牛对其读书的信心,当听到荀夫子答应收下林清时,连忙将手中的六礼并二两银子的束脩交上。
拜师六礼古来有之,分别是芹菜(希望学生勤奋好学)莲子(希望师长可以苦心教育)红豆(希望学生来日鸿运高照)红枣(希望学生早日高中)桂圆(凡事顺利圆满)干瘦肉条(孝敬师长,聊表心意)。演变至今,更多是显示拜师者对老师的尊敬。
对于富贵人家而言,这六礼只是走个过场,但是对于林家来讲这三百文的拜师礼也很是让人心疼了一阵。
荀夫子示意黄氏收起束脩和拜师礼,然后对林清问道:“家里可曾给你起名了?”乡人很多没有正经名字,都是按照家里排行或是当时情景随意取一名字,大多不登大雅之堂。
林清每次想到自己的名字都有些无语,此时也微有些尴尬:“小名二狗。并无大名,还请夫子赐名。”
林三牛也立马附和道:“家里人都粗鄙,希望先生给小儿取个好名吧。”
二狗,二狗的,自己家里人叫叫也就罢了,以后儿子也是半个读书人了,再叫这个名确实不妥。
荀夫子眉头微蹙,叹了口气道:“既然已经拜入我门下,叫二狗实在是不合适了。世人皆道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清明于世,不忘你父母送你读书进学之初心。就叫林清吧。”
林清心中大受震动,他不清楚为什么今世兜兜转转还是取了这么一个名字,而且荀夫子起名的用意和他父亲当年的话一般无二!
林清还一直记得上幼儿园时,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任务,了解自己名字的意义。
当时还只有五岁的林清一回家就问父亲自己名字的含义,他父亲就说了下面这段话:“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,意思是水太清澈了,这条河里就没有鱼了,人太聪明了,什么都能知道就没有朋友了。但是爸爸觉得做人还是要尽力知道一切,活的明白总比活的糊涂要好。清清你说对吧?”
当时林父的话林清记住了,虽然年纪太小还不能理解,但是因为第二天要交作业,所以还是很认真地记了下来。
可谁知前世今生,他的名字从来不曾变过!
林清太过震动,还是林三牛推了林清一把,他才缓过神来,立即俯身下去,声音略带颤抖道:“谢先生赐名!”
第6章 第六章:学堂
自那天之后,林清便再一次开启了他的学生生涯。
相比于前世,林清现在的学习条件算的上是万分艰苦了。每天天还没亮,林清就得起床,然后独自一人步行一个多时辰到张家村的私塾上学。林三牛一开始并不放心林清独自一人走这么长的路,但是林清怎么敢让林三牛还牺牲早上的时间送他上学,就算他答应,家里其他人也会有意见的。
终于好说歹说让家人放心之后,并且保证不抄小路,林三牛和张氏送了几回后才放心让他一个人去上学。
林清在同龄人中算是矮小的,这一来一回就是两个多时辰的路,对林清来讲委实不轻松。刚开始的一个月,林清脚底都走出了血泡,晚上张氏拿着细针挑血泡时,总是让他疼的龇牙咧嘴,但是第二天依旧咬牙坚持上学。
光这交通的不便利就已经让林清吃足了苦头,但是等摸清楚现在的教学模式之后,林清才是真正的叫苦不迭。
荀夫子开的私塾是专门给乡里学生开蒙的,现在用的课本也是市面上流行的《三字经》,《千字文》,《百家姓》这几本。这三本教材流传甚广,算是最基础的启蒙读物,利于学童能快速掌握常用文字,冗杂一些小故事小常识,教化学童。
林清从小就是老师眼中的学霸,什么知识都是一点就透。若说稍有缺点,就是有些偏科。理科成绩远远好于文科成绩。但是因为理科能拉分,往往一百分的卷子,林清能拿99。而像语文这样的科目,林清也有兼顾,纵然算不上好,但是也不算差。所以综合成绩比下来,也是名列前茅了。再加上高中分科后一直到硕士毕业,林清的学业重心就一直在数理化这几门科目上,语文的很多知识点都已经遗忘了。
现在和一群真正的小孩坐在一起学习“三百千”,林清毕竟是成人思维,记忆力也是过人,所以往往荀夫子布置下来的背诵作业都很快就能完成,识字认字一日千里,一下子引起了荀夫子的注意。
自发现林清的与众不同之后,荀夫子就格外关照林清,一个学堂有二十三名学子,往往叫林清回答的次数最多。让学童自己温习之前的学习内容时,也会将林清叫唤到自己身边问他一些学习上的问题,考校他的功课。
当林清很快将蒙学教材背的滚瓜烂熟之后,荀夫子开始不按常理出牌了,其他学童还在学习《三字经》,林清已经被压着背《论语》了。
《论语》林清前世也学过,但是只是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经典对答的节选。类似于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或者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。但是其实整本论语并不止这些,现在荀夫子对他的要求是整本《论语》书都要背诵下来。
背诵对于林清而言不是难事,难的是其中一些佶屈聱牙的字句。例如: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孔子谓季氏: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这些穿插着典故,比较难懂的字句,林清实在无法理解,只能做到死记硬背。
当林清询问荀夫子有些字句的含义时,荀夫子也会认真作答。但是有可能荀夫子做老师也是生活无奈之举,所以在教书育人上并不如意,往往一句话还没开始解释又开始掉书袋子,将林清直讲的是云里雾里。无奈只能遵从荀夫子的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”,一遍一遍得重复之前所学。
更可怕的是,林清发现自己在书法一道的悟性实在很差。荀夫子将自己用过的毛笔赠给林清,让他每日蘸水在桌上书写,但是写了一个月仍旧无甚进步,使得荀夫子在这一点上总是连连摇头。
上一世的林清写字就不好看,被很多看过林清字的人笑称狗爬。但是因为后来大家多用电脑打字,字写得难看也不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,所以林清很多前世的坏习惯都带了过来,提笔姿势教了几次都不准确,现代人坐姿不端的老毛病也屡屡出现,气的荀夫子有几次狠狠拍了林清的背部,示意他挺直腰身。
“林清!抬头挺胸,身要正,气要凝,心要专!”说着手中的戒尺就在林清背上拍了一下。
林清听毕,立即将身体挺直,将全幅心神都放在手中的笔上。
等荀夫子走出了一段,邻桌的张立学用手肘碰了碰林清,朝他努努嘴,示意荀夫子已经走远,然后凑到林清耳边小声说道:“荀夫子对你可真严格,咱又不考科举,用得着这样吗?”
张立学今年十岁,是张家村里正的孙子,家中算是张家村最为富裕的人家了,良田有五十多亩,房子也是村里唯一的红砖绿瓦,在这个学堂中张立学的家境也算是头一份的了。
乡间不成文的习俗,里正都是一代代传下去的,但是作为一村之长也必须要识文断字,所以张里正将孙儿中最聪明的一个送到荀夫子的私塾里来读书。
可惜张立学根本定不下心来学习,刚刚坐在课桌边就开始左右扭动屁股,一到放学的点就和要飞出笼子的小鸟一样,跑的飞快。荀夫子布置的作业往往只能完成一半,好几次被荀夫子的戒尺打的哭鸡尿嚎,可是一旦过了一天就依然故我。
林清目不斜视,小声回道:“虽然不考科举,但是知识是自己的,多学一点总归没错。”
“我这里收学生,可不是每一个都收的。这样吧,你先跟我念几句文章,然后自己背一遍给我听听。如果能背下来,我就收下你这个学生。”这也是荀夫子的无奈之举,乡人多不富裕,尤其是像林家父子这样的,一看就是家里过的十分紧巴巴的。若是一点灵性都没有,收下了也是浪费家中银钱。倒不如事先测试一下,看资质可以的再收入门下。
林三牛没听说过入学还要经过考核这样的事情,不由有些慌张,自家娃从来没有碰过书本,也无相关准备,娃又年纪小,万一一紧张,这要是通不过可如何是好?
林清心中却对这个荀夫子的品行有些赞同,虽然自身也是堪堪温饱,但还能维持一个读书人的风度,不是什么学生都收入门下,看来虽然屡试不中,但是也并非那种读书读得迂腐的那种人。顿时对眼前这个老师心中存了一丝敬意,听说要考核他,也是不紧不慢地上前一步,学着父亲作揖的动作行了一礼道:“请夫子出题。”
“儿子要比老子灵光啊!”荀夫子心中默默叹道,脸上却是无一丝表露,旋即道:“那你听好了,我念一段三字经给你听,念三遍,若是三遍之后能复述出大概,我便收下你。”
荀夫子出题也是有自己的考究的,像林清这般的小孩不曾受过任何教育,但是正是记性最好的时候。一开始读书的时候,最是需要记忆很多东西。如果连这个最基础的都做不到,那读书一道就太过坎坷了。
“曰江河,曰淮济。此四渎,水之纪。曰岱华,嵩恒衡。此五岳,山之名。曰士农,曰工商。此四民,国之良。曰仁义,礼智信。此五常,不容紊。”荀夫子念了一段《三字经》后,看了一下林清微微蹙起眉头的小脸:“我再念两次,然后你来复述。”
听到《三字经》的时候,林清心中还是比较欢喜的,毕竟前世的时候也有所接触,虽然没有全文背诵过,但是因为简单易懂,林清很快领会了其中的含义,也方便了他记忆。
所以等荀夫子念完之后,林清立即接了上来:“曰江河,曰淮济。此四渎,水之纪。曰岱华,嵩恒衡。此五岳,山之名。曰士农,曰工商。此四民,国之良。曰仁义,礼智信。此五常,不容紊。”声音还带着一些奶音,但是却一字一顿,清晰明了,无任何一处错漏。
荀夫子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神色,本来想着只要能背出二三就算通过,但是没想到居然一字不错——算是一个有天分的孩子。
林三牛虽然一句都没怎么听懂,但是看人神色还是会的。自家儿子背的十分流利,没有一丝迟疑,夫子也是连连点头,这说明对自己儿子还是满意的。
看来娘说的确实没有错,二狗果然是块读书的材料!
林清的表现再次加深了林三牛对其读书的信心,当听到荀夫子答应收下林清时,连忙将手中的六礼并二两银子的束脩交上。
拜师六礼古来有之,分别是芹菜(希望学生勤奋好学)莲子(希望师长可以苦心教育)红豆(希望学生来日鸿运高照)红枣(希望学生早日高中)桂圆(凡事顺利圆满)干瘦肉条(孝敬师长,聊表心意)。演变至今,更多是显示拜师者对老师的尊敬。
对于富贵人家而言,这六礼只是走个过场,但是对于林家来讲这三百文的拜师礼也很是让人心疼了一阵。
荀夫子示意黄氏收起束脩和拜师礼,然后对林清问道:“家里可曾给你起名了?”乡人很多没有正经名字,都是按照家里排行或是当时情景随意取一名字,大多不登大雅之堂。
林清每次想到自己的名字都有些无语,此时也微有些尴尬:“小名二狗。并无大名,还请夫子赐名。”
林三牛也立马附和道:“家里人都粗鄙,希望先生给小儿取个好名吧。”
二狗,二狗的,自己家里人叫叫也就罢了,以后儿子也是半个读书人了,再叫这个名确实不妥。
荀夫子眉头微蹙,叹了口气道:“既然已经拜入我门下,叫二狗实在是不合适了。世人皆道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清明于世,不忘你父母送你读书进学之初心。就叫林清吧。”
林清心中大受震动,他不清楚为什么今世兜兜转转还是取了这么一个名字,而且荀夫子起名的用意和他父亲当年的话一般无二!
林清还一直记得上幼儿园时,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任务,了解自己名字的意义。
当时还只有五岁的林清一回家就问父亲自己名字的含义,他父亲就说了下面这段话:“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,意思是水太清澈了,这条河里就没有鱼了,人太聪明了,什么都能知道就没有朋友了。但是爸爸觉得做人还是要尽力知道一切,活的明白总比活的糊涂要好。清清你说对吧?”
当时林父的话林清记住了,虽然年纪太小还不能理解,但是因为第二天要交作业,所以还是很认真地记了下来。
可谁知前世今生,他的名字从来不曾变过!
林清太过震动,还是林三牛推了林清一把,他才缓过神来,立即俯身下去,声音略带颤抖道:“谢先生赐名!”
第6章 第六章:学堂
自那天之后,林清便再一次开启了他的学生生涯。
相比于前世,林清现在的学习条件算的上是万分艰苦了。每天天还没亮,林清就得起床,然后独自一人步行一个多时辰到张家村的私塾上学。林三牛一开始并不放心林清独自一人走这么长的路,但是林清怎么敢让林三牛还牺牲早上的时间送他上学,就算他答应,家里其他人也会有意见的。
终于好说歹说让家人放心之后,并且保证不抄小路,林三牛和张氏送了几回后才放心让他一个人去上学。
林清在同龄人中算是矮小的,这一来一回就是两个多时辰的路,对林清来讲委实不轻松。刚开始的一个月,林清脚底都走出了血泡,晚上张氏拿着细针挑血泡时,总是让他疼的龇牙咧嘴,但是第二天依旧咬牙坚持上学。
光这交通的不便利就已经让林清吃足了苦头,但是等摸清楚现在的教学模式之后,林清才是真正的叫苦不迭。
荀夫子开的私塾是专门给乡里学生开蒙的,现在用的课本也是市面上流行的《三字经》,《千字文》,《百家姓》这几本。这三本教材流传甚广,算是最基础的启蒙读物,利于学童能快速掌握常用文字,冗杂一些小故事小常识,教化学童。
林清从小就是老师眼中的学霸,什么知识都是一点就透。若说稍有缺点,就是有些偏科。理科成绩远远好于文科成绩。但是因为理科能拉分,往往一百分的卷子,林清能拿99。而像语文这样的科目,林清也有兼顾,纵然算不上好,但是也不算差。所以综合成绩比下来,也是名列前茅了。再加上高中分科后一直到硕士毕业,林清的学业重心就一直在数理化这几门科目上,语文的很多知识点都已经遗忘了。
现在和一群真正的小孩坐在一起学习“三百千”,林清毕竟是成人思维,记忆力也是过人,所以往往荀夫子布置下来的背诵作业都很快就能完成,识字认字一日千里,一下子引起了荀夫子的注意。
自发现林清的与众不同之后,荀夫子就格外关照林清,一个学堂有二十三名学子,往往叫林清回答的次数最多。让学童自己温习之前的学习内容时,也会将林清叫唤到自己身边问他一些学习上的问题,考校他的功课。
当林清很快将蒙学教材背的滚瓜烂熟之后,荀夫子开始不按常理出牌了,其他学童还在学习《三字经》,林清已经被压着背《论语》了。
《论语》林清前世也学过,但是只是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经典对答的节选。类似于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或者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。但是其实整本论语并不止这些,现在荀夫子对他的要求是整本《论语》书都要背诵下来。
背诵对于林清而言不是难事,难的是其中一些佶屈聱牙的字句。例如: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孔子谓季氏: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这些穿插着典故,比较难懂的字句,林清实在无法理解,只能做到死记硬背。
当林清询问荀夫子有些字句的含义时,荀夫子也会认真作答。但是有可能荀夫子做老师也是生活无奈之举,所以在教书育人上并不如意,往往一句话还没开始解释又开始掉书袋子,将林清直讲的是云里雾里。无奈只能遵从荀夫子的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”,一遍一遍得重复之前所学。
更可怕的是,林清发现自己在书法一道的悟性实在很差。荀夫子将自己用过的毛笔赠给林清,让他每日蘸水在桌上书写,但是写了一个月仍旧无甚进步,使得荀夫子在这一点上总是连连摇头。
上一世的林清写字就不好看,被很多看过林清字的人笑称狗爬。但是因为后来大家多用电脑打字,字写得难看也不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,所以林清很多前世的坏习惯都带了过来,提笔姿势教了几次都不准确,现代人坐姿不端的老毛病也屡屡出现,气的荀夫子有几次狠狠拍了林清的背部,示意他挺直腰身。
“林清!抬头挺胸,身要正,气要凝,心要专!”说着手中的戒尺就在林清背上拍了一下。
林清听毕,立即将身体挺直,将全幅心神都放在手中的笔上。
等荀夫子走出了一段,邻桌的张立学用手肘碰了碰林清,朝他努努嘴,示意荀夫子已经走远,然后凑到林清耳边小声说道:“荀夫子对你可真严格,咱又不考科举,用得着这样吗?”
张立学今年十岁,是张家村里正的孙子,家中算是张家村最为富裕的人家了,良田有五十多亩,房子也是村里唯一的红砖绿瓦,在这个学堂中张立学的家境也算是头一份的了。
乡间不成文的习俗,里正都是一代代传下去的,但是作为一村之长也必须要识文断字,所以张里正将孙儿中最聪明的一个送到荀夫子的私塾里来读书。
可惜张立学根本定不下心来学习,刚刚坐在课桌边就开始左右扭动屁股,一到放学的点就和要飞出笼子的小鸟一样,跑的飞快。荀夫子布置的作业往往只能完成一半,好几次被荀夫子的戒尺打的哭鸡尿嚎,可是一旦过了一天就依然故我。
林清目不斜视,小声回道:“虽然不考科举,但是知识是自己的,多学一点总归没错。”